这标志着天合光能全面开启了3.0时代的转型,向全球能源物联网引领者迈进。
类似的,我们分析电池片产能,发现台湾地区(有10GW电池片产能)在前段时间的硅料价格下明显开工率不足,要想满足旺季的需求,需要唤醒部分高成本产能才行,这是我四月光伏产业月报预判电池片价格要上涨的核心逻辑。光伏产品属于标准化工业产品,有大宗商品的属性,价格走势核心取决于供求关系,价格底部取决于产业链内边际成本较高厂商的现金成本水平;一旦供不应求时产品价格又取决于下游客户接受能力的上限。
接下来我们再分析逐条分析上面三点,1、产业链的供求关系瞬息万变,最难预测;2、产业链内边际成本较高的厂家成本水平,由于一定时期内大家的成本是相对稳定的,工艺的进步下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下滑趋势,所以一旦数据库做好这一部分就比较可靠;3、内部收益率和利率、税率、产品价格等等因素相关,这些方面也有成熟模型,但是,对光伏产品价格接受程度的上限是在供不应求价格上涨时才会出现的现象,而今年光伏全行业将会一直处于供过于求的状态,在供过于求的状态下,测算价格承受上限的意义就不大了。把需求年化对应的就是年化需求3.3112=39.72万吨。展望2018年三季度,供需格局就会非常不一样。这就是我们结合EVA数据叠加我们的产能成本数据库可以得到的结论。说完优点就不得不说金刚线出货量作为观察全行业冷暖情况的关键数据的明显缺陷:单多晶切割线耗差距巨大,优化优秀的单晶硅片切割过程只需要消耗0.9m/片;而硬质点较多又使用改造机的多晶硅片控制不佳的时候单片切割需要消耗1.8m/片;单张硅片对金刚线消耗量不同,专机和改造机消耗量不同;各家质量管控水平不同也会导致线耗不同。
现在再把上面三个部分的内容梳理一下,第一点:供求关系瞬息万变、最难预测;第二点:成本格局相对稳定,业内大公司都比较容易把握;第三点:在供过于求格局下无需考虑。金刚线行业前四强分别是杨凌美畅、三超新材、岱勒新材、东尼电子,由于目前还没有特别详细的统计数据,但我们可以根据各家公司的年报情况推断上述几家公司合计市场占有率达到80%,所以跟踪金刚线的出货情况也可以大致判断行业冷暖,如果进一步跟踪金刚线对各家的出货情况便可判断行业内各家的开工率情况。4月份多晶硅产量环比略有增加,主要是因为亚洲硅业、河南恒星、江苏康博检修复产后的产量释放弥补了洛阳中硅、赛维LDK、昆明冶研、内蒙东立等企业的小型检修。
据硅业分会调研,截止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都已经完成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企业的电价以及投资水平不同,各企业的能耗成本和折旧成本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新疆、内蒙地区,电价相对较低,加之如果是新建项目,投资较晚,国产设备居多,折旧成本也相对较低。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从韩国进口量重回首位。3月份从德国进口量为2463吨,环比大幅减少46.1,占总进口量的23.6%,仍位居进口量第二位,3月份海关数据显示德国进口量减少是因为2月份德国瓦克已经将大量多晶硅料入关进口到上海仓库存储,故3月份进口量大幅减少。3月份进口均价为16.90美元/千克,环比减少6.3%。
第二,从德国进口量大幅减少。4月份按产量排序,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分别位居前三位,这三大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46.8%。
一、多晶硅价格缓慢回升2018年3-4月份多晶硅价格缓慢回升,3月初太阳能一级致密料成交价触底12.02万元/吨,第二周反弹回升至4月底的12.69万元/吨,增幅为5.6%。4月份均价12.63万元/吨,环比增长3.8%。单晶用料需求紧缺程度高于多晶用料,且由于单晶硅片加工技术的提升,国内目前可用于单晶用料的多晶硅供应有所增加,因此各家成交量增长的同时,成交价格也有所回升。二、复产供应补检修缺口硅业分会统计,截止2018年4月底,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24家(包括正常检修企业),有效产能共计29.4万吨/年。
3-4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82万吨,同比增加20.8%,其中3月份产量2.40万吨,4月份产量2.42万吨,环比增幅分别为2.1%和0.8%。拥有能源优势的大型新建项目成本大多集中在第一类区间,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指标和生产成本仍有继续优化的潜能。其余硅料企业均维持正常生产。从韩国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多晶硅市场3月份开始回暖,带动海外需求量,另一方面是韩国企业检修复产后,供应量有所提升。
根据目前硅料和硅片企业订单情况分析,绝大多数企业已签订部分5月份订单,个别企业已有6月份订单签订,且价格维持稳中有涨,但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需求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单晶硅片需求旺盛,多晶硅片无人问津,导致多晶硅料价格难以平衡,与预期的630抢装略有差异,因此多晶硅价格回升增幅增速均有受限。分国别来看:2018年3月份,自韩、德、台、马这四个地区进口量9695吨,占总进口量的92.9%,进口量占比分别为39.5%、23.6%、18.1%、11.8%,韩国进口量仍居首位。
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包括折旧,不包括三费)可分为三个区间,6-7万元/吨,7-8万元/吨,8-10万元/吨,还原电耗的三个区间为:44-50度/公斤,50-55度/公斤,55-60度/公斤。支撑多晶硅价格回升的原因:国内单晶旺盛需求和海外市场的火热共同刺激了第二季度光伏市场,多晶硅价格开始缓慢回升,一方面是硅料库存紧缺难以满足大幅增加的下游需求,另一方面是在可以预测的短期价格上涨阶段,卖涨心态占上风,硅料企业不会提前签订太多长单。
分贸易方式来看:2018年3月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2493吨,占总进口量的23.9%,其中按保税区仓储转口方式进口占比达到77.9%。前八家月产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有:中能、新特、大全、中硅、东方希望、永祥、亚硅、盾安,这八大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72.8%3月份从德国进口量为2463吨,环比大幅减少46.1,占总进口量的23.6%,仍位居进口量第二位,3月份海关数据显示德国进口量减少是因为2月份德国瓦克已经将大量多晶硅料入关进口到上海仓库存储,故3月份进口量大幅减少。3月份从韩国进口量为4120吨,环比大幅增加45.8%,在总进口量中的占比仍高达39.5%。目前国内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包括折旧,不包括三费)可分为三个区间,6-7万元/吨,7-8万元/吨,8-10万元/吨,还原电耗的三个区间为:44-50度/公斤,50-55度/公斤,55-60度/公斤。第三,中国台湾和马来西亚进口量维持高位。
从韩国进口量大幅增加的原因一方面是国内多晶硅市场3月份开始回暖,带动海外需求量,另一方面是韩国企业检修复产后,供应量有所提升。拥有能源优势的大型新建项目成本大多集中在第一类区间,企业随着技术的不断创新完善,技术指标和生产成本仍有继续优化的潜能。
二、复产供应补检修缺口硅业分会统计,截止2018年4月底,国内在产多晶硅企业24家(包括正常检修企业),有效产能共计29.4万吨/年。从各企业生产情况看,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短期内无检修和检修计划;四川永祥调整负荷,产量略有减少;亚洲硅业、河南恒星、江苏康博三家3月份检修企业均于4月第一周恢复正常生产;洛阳中硅和昆明冶研因设备维护影响部分供应;赛维LDK和内蒙东立冷氢化设备检修,产量略有减少;内蒙盾安在1万吨/年的有效产能达产基础上,产量进一步提升,跃居月产量千吨级企业行列;天宏瑞科投产后运行逐渐平稳,产量进一步释放。
3月份进口均价为16.90美元/千克,环比减少6.3%。分国别来看:2018年3月份,自韩、德、台、马这四个地区进口量9695吨,占总进口量的92.9%,进口量占比分别为39.5%、23.6%、18.1%、11.8%,韩国进口量仍居首位。
随着国内各生产企业工艺技术进步,生产技术指标优化,多晶硅企业生产成本大幅降低,在全球同类企业中保持绝对领先地位。单晶用料需求紧缺程度高于多晶用料,且由于单晶硅片加工技术的提升,国内目前可用于单晶用料的多晶硅供应有所增加,因此各家成交量增长的同时,成交价格也有所回升。3月份从我国台湾进口多晶硅1887吨,占3月份总进口量的18.1%,占比创历史新高,稳居国内进口量第三位。3-4月份国内多晶硅产量共计4.82万吨,同比增加20.8%,其中3月份产量2.40万吨,4月份产量2.42万吨,环比增幅分别为2.1%和0.8%。
支撑多晶硅价格回升的原因:国内单晶旺盛需求和海外市场的火热共同刺激了第二季度光伏市场,多晶硅价格开始缓慢回升,一方面是硅料库存紧缺难以满足大幅增加的下游需求,另一方面是在可以预测的短期价格上涨阶段,卖涨心态占上风,硅料企业不会提前签订太多长单。四、大型新建项目成本优势领先目前,多晶硅生产成本主要包括以下几个部分:电力成本、折旧成本、原材料成本、人工成本以及其他成本。
值得注意的有以下三点:第一,从韩国进口量重回首位。三、韩国进口重回首位根据海关最新数据统计,2018年3月份多晶硅进口量为10432吨,环比增加1.3%。
据硅业分会调研,截止目前国内绝大部分多晶硅企业都已经完成通过技术改造、降低成本的过程,但是由于各企业的电价以及投资水平不同,各企业的能耗成本和折旧成本仍有不同程度的差距:新疆、内蒙地区,电价相对较低,加之如果是新建项目,投资较晚,国产设备居多,折旧成本也相对较低。五、多晶硅后市预测截止到4月底,单晶用料需求较多晶用料相对紧缺,且在单晶硅片加工技术提升的前提下,国内可用于单晶用料的多晶硅供应逐渐增加,国内成交价格有所回升。
4月份均价12.63万元/吨,环比增长3.8%。第二,从德国进口量大幅减少。从各企业的发展规划来看,新年来新建项目都集中在在生产要素更低的地区,包括:江苏中能新建4万吨/年项目在新疆、通威新建两个5万吨/年项目分别在四川和内蒙、新特能源在新疆扩产3.6万吨/年、陕西天宏瑞科和东方希望等煤电硅一体化项目,都在能源优势地区,其他企业也纷纷争取更低的电价,提升其竞争力,包括内蒙地区电价已经降至0.25元/度左右。根据目前硅料和硅片企业订单情况分析,绝大多数企业已签订部分5月份订单,个别企业已有6月份订单签订,且价格维持稳中有涨,但多晶硅片和单晶硅片需求有两极分化的趋势,单晶硅片需求旺盛,多晶硅片无人问津,导致多晶硅料价格难以平衡,与预期的630抢装略有差异,因此多晶硅价格回升增幅增速均有受限。
4月份按产量排序,江苏中能、新特能源、新疆大全分别位居前三位,这三大企业产量占总产量的46.8%。3月份从马来西亚进口1225吨,占3月份总进口量的11.8%,超越美国位列进口量第四位。
分贸易方式来看:2018年3月份按加工贸易方式进口多晶硅为2493吨,占总进口量的23.9%,其中按保税区仓储转口方式进口占比达到77.9%。其余硅料企业均维持正常生产。
4月份多晶硅产量环比略有增加,主要是因为亚洲硅业、河南恒星、江苏康博检修复产后的产量释放弥补了洛阳中硅、赛维LDK、昆明冶研、内蒙东立等企业的小型检修。前八家月产量在千吨以上的企业有:中能、新特、大全、中硅、东方希望、永祥、亚硅、盾安,这八大企业产量合计占全国总产量的72.8%。